查看原文
其他

一间寺庙的官方Instagram,能美出什么境界?

pipi 一夜美学 2021-11-23


前阵子,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组来自ins的日本清水寺照片,配文是:被深深深地惊艳了。


△从左到右滑动图片

清水寺Instagram(feel_kiyomizudera)


日本向来崇尚美,何况是在京都,美是再平常不过的风景。但一间寺庙的官方ins这么好看,多少还是让人意外的。


仔细看上一遍,我也不由惊叹。不光是以年月为尺度记录下季节变化,一天当中的日出,风吹起的瞬间,许多人们不曾注意的细节都被给予了足够的注意。而稍加探究就会发现,这些照片里展现的事物也好,寄予的情感也好,背后蕴含的都是日本千百年积淀而来的美学意趣。






🍃

阴翳的礼赞

从明暗之中发现美


△树荫环绕的清水寺


谷崎润一郎曾在《阴翳礼赞》一书中写道:日本居室的美与否,完全取决于阴翳的浓谈,别无其他秘诀。


阴翳,本意是枝叶繁茂成荫的样子,当然谷崎润所说的阴翳不止于此。同为宗教场所,有别于西方哥特式教堂高耸的塔尖,这里的屋顶总是呈坡形,向下向外延伸。即使是白天,也处于一片阴影之中,无论阳光多么热烈,到了这里,也只能从树叶,台阶,廊柱等外部事物的表面反射进室内,弥留下纤细的光线。这是这里的规则。


   

回想起国内的寺庙,也是如此。


我在厦门的真寂寺上过十天的内观课程。虽然是在寺庙里进行,但其实内观本身和宗教信仰并无关系,只是一种通过观察呼吸和身体感受来达到内心平和的方式。


高五米的禅堂,窗户却只有几十公分,且都在高处,整天的打坐过程都在幽暗之中进行。但我们的暗往往是对出于对神灵的敬畏,而日式的暗则多了一份对阴翳之美的追求。



阴翳不仅存于庙宇这一种建筑形态中。著名建筑家安藤忠雄曾说,光是能够将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。


△安藤忠雄作品 《光之教堂》


日本的摄影大师,无论是记录下黑白瞬间的森山大道,还是被是枝裕和称为“光之作家”的川内伦子,都在下意识里形成了物与物之间的明暗对比。


美,不存在于物体之中,而存在于物与物产生的阴翳的波纹和明暗之中。夜明珠置于暗处方能放出光彩,宝石曝露于阳光之下则失去魅力,离开阴翳的作用,也就没有美。  ——谷崎润一郎


△森山大道摄影作品


△川内伦子摄影作品


这与人生的悲喜亦是相通的。身处昏暗的环境中,才能捕捉光的存在。同样,经历痛苦才会更加敏锐地感受到幸福。这样想来,光与影,悲与喜都是一样迷人和值得珍视。


事物的两面在对立中孕育彼此,达成统一。当你了解这一点,也就明白阴翳究竟美在何处。



这种美有着日本独有的文化和地理烙印。在谷崎润一郎看来,光洁锃亮的西洋纸比不上中国宣纸,日本和纸的柔和温润;西方的银镍器具也不如日本的陶瓷、漆器那般,自有一种沉静之色。虽也有华美绚丽的流派,但大多数陶瓷追求的还是古朴自然,少有繁复稠密的装饰与细节。


陶艺家桥本忍作品


白山陶器「G型酱油瓶」


一段文明的开始往往是从改造自然开始,

但在日本这片土地,顺应自然,感悟本真倒成了一切的基调。


所以,即便日本自明治维新几经文化裂变之痛,这种充满禅意的东方审美也从未被消磨殆尽。美的意趣并没有成为文明进步的牺牲品,而如同阴翳般藏于现实之侧,只要用心就会发现。




🍃

春夏秋冬又一春

凝结在自然之中的人的情思



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,

乘着音羽山的大好风光,

春天里樱花烂漫,

到了秋天又是红枫似火,

夏天和冬天自不必说,

满眼翠绿和纯白,各有各有的美。

然而,最令人惊叹的美景却在“别处”。


枫叶飘零在水面



初雪后,青苔上未化的冰晶



樱花将开未开之时



标记为“新绿”的微妙瞬间



对自然,生命的感知能力仿佛是日本人与生俱来的天赋。在照片里,你不仅能感受到经过岁月洗炼后的寂静与朴素,更会惊讶于他们对于瞬时之美的捕捉。


不管是樱、萤或枫,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它的美丽。我们为了目击那一瞬的光彩,路途再远也愿意前往。那里存在的不只是纯粹的美丽,人们亲眼确认它们失去小小的光芒,看到鲜艳的色彩在眼前凋零,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。当人们目睹一场美丽的盛宴消逝时,反而能找到安心感。  —— 村上春树


这样的情结一直根植于日本这片土壤中,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“物哀”。


△佛名会|每年年末举行,通过诵读诸佛名号以灭除各种罪业


“物哀”在日语里叫作“もののあわれ”,“もの”指客观对象,“あはれ”类似古文中的感叹词“嗟乎”,表达的是由外部事物所触发的感受与情思,是某一时刻,“我”与“物”的共鸣。虽译作“哀”,也以哀情居多,实际却包含更宽广的含义。


物哀本是一种文学理论,主张摒弃儒学道德对文学的侵蚀,强调人的感受与文学的审美意义。它的奠基者本居宣长在《〈源氏物语〉玉小栉》中这样阐述道: 心有所动,即知物哀。



每当看到晚霞的灿烂辉煌,看到火烧云疯狂翻卷,“更美好的未来”之类的呓语便黯然失色。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切,空气里充满了色彩的毒素。什么即将开始呢?什么也没有开始。只有,终结而己。  ——三岛由纪夫《晓寺》


无论是作品里带着纯粹与暴烈的三岛由纪夫,还是婉转回肠的川端康成,都传递出一种对“此刻”的审美与哀情。即便清新如岩井俊二的《情书》,读完你也会被若有似无的伤感笼罩。


银河哗的一声,向岛村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。   ——川端康成《雪国》


△除夕夜敲钟


四季分明的气候,多台风地震的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种心理定势,也将物哀从文学理论上升为一种具有国民性的审美意识。所以日本人偏爱绚烂而短暂的事物,像是边开边落的樱花,或是盛大的花火祭,在日本摄影与影视作品中也总能看到这样的意象。


△荒木经惟摄影作品


△川内伦子摄影作品


△《情书》


△《海街日记》


既然易逝,何不趁现在好好看看它

这泯灭前的光亮,最后的光亮

是真正耀眼的存在


所以,我才想在月夜的清辉下散步



想站在漫天大雪里



想看尽初秋的颜色




“我知道这世界

本如露水般短暂

然而 然而”



我还是想感受一切





你从照片之中看见了什么?

留言上墙



🛒

好物推荐






本文系网易新闻·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特色内容



你也许还想看,点击图片查阅


从新裤子到鬼畜艺术:幼稚与成人的边界?彭磊说:不存在的



飞去伦敦都不一定看得到的蛇形画廊,刚刚和故宫做了邻居


👇戳这里,进行鬼畜测试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